返回

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

首页

第129章 曹魏实干派升迁密码:从基层小吏到封疆大吏的逆袭教科书(2/7)

在帅船上气得摔杯:"谁说刘馥是文弱书生?分明是带了个移动兵工厂!"

    刘馥病逝那年,儿子刘靖刚满二十,在黄门侍郎任上接到调令:"去庐江当太守,你父亲当年的老地方。" 赴任路上,他路过合肥,看到父亲修建的城防仍固若金汤,百姓在芍陂边立的生祠香火旺盛,突然理解了父亲常说的 "为官一任,留福一方"。

    在庐江,他干的第一件事是 "抄作业":疏浚荒弃的七门堰,引入大别山的活水,让贫瘠的岗地变成 "亩产三石" 的良田。百姓发现,这位年轻太守常穿着草鞋巡视工地,裤脚沾满泥浆,活脱脱第二个刘馥。后来调任河北,他玩起了 "跨时代基建"—— 在永定河上修戾陵渠大堨,愣是让苦寒的幽州长出了水稻,边民们第一次见到 "三更天打着手电筒插秧" 的奇景。

    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治民智慧。有次巡视发现,百姓怕下雨天蚕茧受潮,竟把蚕箔顶在头上赶路。他立刻下令官府制作防雨苫布,按成本价卖给百姓,还写了首打油诗:"蚕麦有苫备,无雨湿之虞。百姓衣食足,何愁治不兴?" 传到朝廷,散骑常侍应璩写信调侃:"你这是把治郡当写诗,难怪百姓把你当爹看。"

    汉灵帝光和七年(184 年),河内温县的司马府里,九岁的司马朗正跟着父亲读《春秋》,忽闻前堂传来笑声。原来有客人与父亲交谈,不慎喊了父亲的表字 "元异"。小朗把竹简一摔,蹬着短腿跑到前堂,仰头怒视客人:"《礼记》云 '' 见父之执,不谓之执,谓之先生 '',您喊我父亲的字,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父亲,懂不懂礼法?"

    客人尴尬得满脸通红,父亲赶紧打圆场:"小孩子不懂事......" 司马朗却不依不饶:"当年孔子的弟子见长者必尊称,您比孔子还厉害吗?" 父亲无奈苦笑,客人却竖起大拇指:"此子有周公子臧之风,将来必成大器。" 从此,"司马家出了个小纪委" 的传闻传遍温县,小孩们见到他都绕道走,生怕被怼。

    十二岁考童子郎,监考老师盯着他一米八的个头犯嘀咕:"你确定是十二岁?莫不是虚报年龄?" 司马朗把袖子一甩:"我司马家五代人平均身高八尺,我虽瘦弱,也不屑于做那等欺君之事。若大人不信,可查族谱!" 监考老师翻开司马氏宗谱,见其父祖果然个个身高马大,只得作罢,心里却想:"这孩子,轴得让人头疼。"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董卓之乱时,冀州刺史李邵想从野王迁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