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

首页

第129章 曹魏实干派升迁密码:从基层小吏到封疆大吏的逆袭教科书(3/7)

都温县,司马朗找到他的马车,拽住缰绳:"大人可知,野王与温县,犹如唇齿相依?您若迁来,野王百姓必恐慌,山贼趁机劫掠,温县能独善其身吗?" 李邵不耐烦:"小孩子懂什么,我自有计较。" 司马朗急得直跺脚:"当年虢国灭而虞国亡,您这是重蹈覆辙啊!"

    见李邵不听,司马朗回家收拾行李,挨家挨户敲老乡的门:"乡亲们,董卓的凉州兵烧杀抢掠,温县很快会变成战场,跟我去黎阳吧,那里有赵威孙将军的营寨,能护大家周全。" 老人们摇头:"故土难离啊。" 他扑通跪下:"我司马家世代居此,难道不想守坟?可如今保命要紧,等天下太平,咱们再回来!" 最终,只有赵咨等少数几户愿意跟随。

    后来关东联军在荥阳混战,温县被烧成废墟,幸存者躲在山里吃树皮,这才想起司马朗的话。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找到黎阳,看到司马朗正在教孩子们读书,营地外的麦田绿油油一片,不禁痛哭流涕:"悔不听司马郎之言,不然何至如此!"

    司马朗当堂阳县长时,发现前任留下的案牍里,竟有三十多起 "百姓拒绝服劳役" 的记录。他换上粗布衣裳,跟着百姓下田,发现问题出在 "鞭打治民"—— 官吏动辄鞭刑,百姓宁死不从。他下令废除鞭杖,改用 "连坐劝善":每十户设一善长,劝服百姓主动参与基建的,善长可免赋税。

    最神奇的是 "迁徙民自效" 事件。当年被迁到都城的百姓,听说县里要造船,生怕官府完不成任务被问责,竟自发组队回乡帮忙。船工感动得直抹泪:"当官的把我们当人看,咱不能辜负这份心。" 司马朗却躲在县衙里写报告:"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。若官民同心,何愁事不成?"

    他的 "道德治国" 更是一绝。同乡李觌靠炒作 "孝悌之名" 上位,司马朗当众泼冷水:"孝悌在本心,非在表面。" 后来李觌因欺君下狱,乡人惊叹:"司马朗真是长了双慧眼。" 而他自己,却穿着打补丁的官服,把俸禄分给宗族里的孤儿,说:"乱世之中,德行才是最硬的后台。"

    建安十五年(210 年),梁习站在并州边境,看着漫山遍野的胡骑营帐,忍不住骂娘 —— 这哪是州郡,分明是 "土匪联合国":匈奴单于在左,乌桓王在右,汉族豪强各占山寨,官府文书出不了城门十里。他摸了摸腰间的佩刀,突然笑了:"当年班超定西域,靠的是恩威并施,我梁习难道不如古人?"

    第一招 "请君入瓮":他广发英雄帖,邀请各部首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