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至出现了 "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" 的景象。
离任时,百姓们举着火把,从魏郡一直送到邺城。王修望着身后的火光,想起在孔融帐下的日子,想起袁谭帐中的劝谏,想起魏郡田间的青苗 —— 他知道,自己的一生,不过是在乱世中缝补破碎的世道,哪怕只能补上一针一线,也是值得的。
汉献帝初平元年(190 年),辽东的雪地里,邴原扶着受伤的刘政,躲在岩穴中。公孙度的追兵就在附近,政低声道:"字根矩,你我非亲非故,为何冒死救我?" 原笑道:"子严(刘政字)乃名士,度杀你,是为剪除异己,吾救你,是为存天下道义。"
他将刘政藏在自己的茅庐中,每日送去热粥,自己却啃食冷硬的干粮。当公孙度的士兵闯入搜查,原指着案头的《尚书》:"吾乃书生,岂会藏逃犯?" 士兵见满架的典籍,悻悻而去。数日后,原将刘政托付给太史慈,又说服度释放政的家属:"将军杀政,已除心头之患,何苦再逼其家人?" 度无奈,只得放行。
离开辽东时,百姓们夹道相送,原望着这片流亡多年的土地,想起自己教过的孩童,想起田间的收成 —— 他用智慧和勇气,在异乡守护了道义的火种。
建安十三年(208 年),丞相府的偏殿,曹操看着面前的邴原,眼中带着无奈:"孤欲为仓舒与令爱合葬,先生何执于礼法?" 原长揖道:"合葬之俗,起于民间,非先王之礼。原受明公厚恩,不敢以非礼之事相从。"
操叹道:"此乃小事,先生何必认真?" 原正色道:"礼者,天地之经,君臣父子之纲。若因私废礼,何以正天下?" 他想起在辽东时,公孙度欲以重金相赠,他分文不取;如今面对曹操的恳请,他依然坚守 —— 礼法,是他心中不可逾越的鸿沟。
曹丕为五官将时,多次求见邴原,都被以 "病笃" 推辞。有人劝原稍作妥协,原却道:"世子问政,当求于朝堂,而非私宅。吾若见之,是开私相授受之风,不可。" 他的耿介,让曹丕都不得不敬重,每次经过邴原的居所,都要下令士卒轻步而过,生怕惊扰了这位礼法的守护者。
建安十五年(210 年),邴原躺在征吴的船上,望着江面的月光,对儿子说:"吾死后,勿穿官服,仍着布衣;勿立墓碑,只刻 '' 汉处士邴原之墓 ''。" 儿子含泪答应,想起父亲一生清廉,连曹操赏赐的粮食,都分给了贫困的学子。
曹操亲自吊唁,见其家中唯有《孝经》《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