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

首页

第124章 曹魏清流名士传:道义君子与隐逸者的乱世风骨(10/12)

语》,以及数套打补丁的衣物,忍不住对左右说:"字根矩,真可谓 '' 贫贱不能移 '' 者也。" 邴原的逝世,让曹魏朝堂失去了一位礼法的标杆,却让后世记住了,在那个礼法崩坏的时代,曾有这样一位耿介之士,用一生守护着儒家的尊严。

    汉献帝兴平二年(195 年),辽东郡北的山谷,管宁在自己开垦的田地里除草,布襦裤上沾满泥土,却神情自若。弟子华歆来劝:"天下将定,先生何不出山辅明主?" 宁笑道:"子鱼(华歆字),你我道不同。吾愿为耕夫,胜为显宦。"

    他在庐前挖了一口井,每日清晨汲水,对着井水整理衣冠;在屋后种了一片桑林,养蚕织布,自给自足。公孙度的使者送来锦缎,他收下后封存,待离开时原封不动归还;送来粮食,他分给流亡的百姓。有人笑他迂腐,他却说:"受人之物,当还人之情;百姓之饥,不可不救。"

    每逢月升,宁必焚香读《易》,火光映着他的白髯,宛如仙人。辽东的百姓渐渐明白,这个身着布衣的老者,不是普通的隐士,是心中装着天下的真人。

    黄初四年(223 年),洛阳的皇宫里,文帝曹丕展开管宁的上疏,字迹工整如刀刻:"臣海滨孤微,不谙政事,愿守山林,以终余年。" 这是宁第三次拒绝征辟,此前两次,他都以 "老病" 为由,躲在辽东的茅屋中。

    明帝即位后,太尉华歆逊位让宁,诏书说:"昔尧求许由,舜访巢父,朕求先生,如饥似渴。" 宁依然固辞,在回疏中写:"臣闻 '' 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 '',今时势已变,臣愿为无用之材,守此山林。" 他知道,曹魏代汉,自己作为汉臣,难以再入朝堂。

    正始二年(241 年),朝廷以安车蒲轮、束帛加璧相聘,宁却在诏书到达前一日,安然离世。临终前,他望着窗外的桑树,对弟子说:"吾一生未仕,却教出不少贤才,于愿足矣。" 他的拒绝,不是傲慢,是对汉室的最后忠诚,是对心中道义的坚守。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管宁的葬礼上,弟子们按照他的遗愿,为他穿上辽东时所制的白衣,放入瓦棺。陪葬品唯有一支毛笔、一本《周易》,以及一匣自己种植的桑蚕所制的丝帛。前来吊唁的百姓中,有人见过他在辽东教孩童读书,有人受过他的接济,如今都跪在灵前,哭送这位 "活神仙"。

    他的一生,是对 "君子之道" 的完美践行:不慕荣利,不事权贵,却以清修励风俗,以礼法正人心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