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

首页

第124章 曹魏清流名士传:道义君子与隐逸者的乱世风骨(8/12)

(193 年),北海郡城被黄巾军重重包围,孔融站在城楼上,望着如潮水般的敌兵,手中的剑柄已被汗水浸透。忽然,西北方向杀声震天,一骑白马冲破敌阵,锦旗上 "王" 字格外醒目。

    "明府!" 王修的声音穿透硝烟,他的铠甲已被砍出缺口,鲜血顺着剑柄滴落,"修来迟了!" 孔融握住他的手,发现他的战马已口吐白沫,马鞍上还插着三支箭。此前,修在家中听闻孔融有难,竟带着数十家仆,夜袭黄巾大营,硬是杀开一条血路入城。

    "微子,吾必死于贼手," 孔融动容道,"昔子路赴难,今卿堪比之。" 修却道:"食明府之禄,当赴明府之难,此乃人臣本份。" 此后,每逢孔融有难,修必冒死相救,哪怕在家中休养,也要立刻提剑上马 —— 他的忠,不是口号,是刻进骨髓的担当。

    建安八年(203 年),南皮的帅帐里,袁谭气得将砚台砸向王修,墨汁溅在修的官服上,像一团团淤血。"兄弟阋墙,乃自取灭亡之道!" 修不顾额头的血迹,继续道,"昔者郑庄公与共叔段相残,终成春秋笑柄;今明使君与本初公之子尚相争,是欲步其后尘乎?"

    谭怒吼:"吾弟背盟,岂容不讨?" 修叩头至地:"兄弟者,左右手也。断右手攻左手,即便胜了,也是残躯。今曹操虎视眈眈,若兄弟同心,尚可抗敌;若自相残杀,必为操所乘。" 谭的怒意渐渐消散,扶起修:"吾知卿忠,然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" 修长叹,知道自己无法阻止这场兄弟相残的悲剧,但他依然选择直言,哪怕知道结局早已注定。

    袁谭败亡后,王修冒死收尸,曹操的士兵将他团团围住。修对曹操说:"受袁氏厚恩,若得收敛谭尸,然后就戮,无所恨。" 曹操望着这个浑身是胆的书生,忽然想起郭嘉的话:"河北义士,唯王叔治耳。" 他摆摆手:"葬了吧,这样的义士,吾不忍杀。"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建安十年(205 年),魏郡的刑场上,王修亲手将豪强孙氏的头颅挂在城门口,鲜血滴在他制定的 "三典" 木牌上:"犯盗者,初犯罚役,再犯断指,三犯枭首;孤寡者,官给田宅;孝悌者,拜为乡佐。" 围观的百姓中,有人跪地高呼:"王太守活我!"

    他微服私访,见老妇人在街头乞讨,竟将自己的官印摘下,换钱为她治病。属吏大惊,修笑道:"官印可再得,百姓性命不可复。" 在他的治下,魏郡的豪强收敛行迹,孝悌之风盛行,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