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

首页

第124章 曹魏清流名士传:道义君子与隐逸者的乱世风骨(5/12)

趁虚偷袭,乃背德之举。若天下义士群起攻之,将军何以自处?" 度的手指捏得发白,帐中兵器相撞声此起彼伏。

    "且听凉君说完," 度忽然冷笑,"吾闻曹公多疑,凉君莫非为其做说客?" 茂慨然道:"茂非为曹公,为天下大义!将军若行仁义,辽东百姓幸甚;若行不义,茂愿以死明志。" 言罢,竟解下官印,放在案上。公孙度盯着这个文弱的书生,忽然想起凉茂在泰山郡的治绩,想起百姓对他的爱戴,握剑的手慢慢松开:"凉君言是,吾罢兵便是。"

    建安二十一年(216 年),魏郡的农田里,凉茂蹲在田埂上,用树枝在泥土上画着井田图,周围围满了百姓。"此为公田,五亩;此为私田,五十亩," 他抬头望向一张张黝黑的面孔,"五家共一井,轮流灌溉,如此可节水保收。"

    有豪强私下兼并土地,凉茂得知后,竟在暴雨中徒步来到其庄园,浑身湿透却腰板挺直:"汉律明言,占田过限者,没其田,杖五十。" 豪强欲行贿,茂却指着墙上的 "清正廉明" 匾额:"此匾乃百姓所赠,尔等若再犯,吾必亲执刑杖。" 不久,魏郡的土地兼并之风绝迹,百姓都说:"凉太守的眼睛,比田中的禾苗还亮。"

    离任时,百姓们捧着新收的粮食、自织的麻布,堵在郡府门口。凉茂登上马车,望着车下哭泣的人群,忽然想起在泰山郡的清晨,想起辽东王府的烛火,想起魏郡田间的夕阳 —— 他知道,自己的一生,不过是在乱世中播撒了几粒道义的种子,至于能否开花结果,自有后人评说。

    建安元年(196 年),许昌丞相府的密室,国渊展开一卷泛黄的竹简,上面画满了井田阡陌的图案。曹操俯身细看,忽见 "屯田十策" 四个大字,棱角分明如刀刻:"子尼,此策若行,吾军粮可足?" 渊拱手道:"明公请看,此策分三部分:一曰分兵屯田,战时为兵,闲时为农;二曰设官分职,每五十人设一屯长,每五百人设一司马;三曰明定考课,垦田多者赏,荒田多者罚。"

    曹操击掌赞叹:"先生曾师事郑玄,却不拘泥经义,实乃务实之才。" 渊却正色道:"郑师常教我 '' 经世致用 '',今乱世求存,非务实不可。" 他详细解释 "五五制":五亩公田,五十亩私田,五人共一井,五年重新丈量土地。"如此,百姓有恒产,军队有恒粮,可谓兵农合一。"

    五年后,许昌的粮仓堆满新谷,曹操北征袁绍,粮草车队绵延百里。国渊站在仓廪前,看着搬运粮食的百姓面带笑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