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 年),河内修武的张家大宅,太傅袁隗的媒人第三次登门。张范搁下手中的《庄子》,望向庭中盛开的菊花:"烦请回复隗公,范生平不慕权贵,况其附逆董卓,范不敢与逆臣联姻。" 媒人喏喏而退,身后传来张范的抚琴之声,曲调正是《归去来兮辞》的变奏。
时年二十四岁的张范,早已看透汉末官场的腐朽。当弟弟张承问他为何拒绝这门显赫的亲事,他指着案头的《春秋》:"昔者孔子拒见南子,为保名节;今日拒婚,为全道义。袁隗身为汉辅,却迎合董卓废立,此等逆臣,避之唯恐不及。" 不久,他与张承一道避地扬州,在长江之畔结庐而居,每日读书论道,仿佛不知中原已烽火连天。
袁术听闻张范之名,遣人以豪车骏马相迎,范称病不出,仅让张承代为相见。术问:"吾欲效仿齐桓、高祖,先生以为如何?" 承冷笑道:"齐桓公九合诸侯,以 '' 尊王攘夷 '' 为号;汉高祖入关,约法三章收民心。今将军坐拥淮南,不讨国贼,却谋代汉,犹如缘木求鱼。" 袁术拍案大怒,张承却从容退下 —— 这对兄弟,用不同的方式,坚守着高门子弟的道德底线。
建安十年(205 年),徐州彭城。张范望着被山贼劫走的两个儿子,腰间的玉佩硌得掌心生疼。他解下佩剑,交给家仆:"备马,吾自去讨还小儿。" 家人惊恐阻拦,范却笑道:"山贼劫人,不过求财,吾以道义感之,必能成功。"
山贼大营中,首领盯着眼前这个身着布衣的书生,刀疤纵横的脸上满是不屑:"你就是张范?留下千两黄金,换你儿子。" 范长揖到地:"诸君劫人,或为生计所迫。今吾家中无余财,唯有一身道义。若杀吾子,吾必报之;若还吾子,吾愿为诸君谋求生之路。" 贼首愣住,他见过无数来赎人的权贵,却从未见过如此坦然的父亲。
"若必留其一," 范突然指着年幼的侄子戬,"愿以吾子陵易戬,以其幼也。" 山贼们相顾骇然,为首者突然跪地:"先生义士,吾等愿送公子归。" 当两个孩子扑进怀中,张范转身对贼首说:"离此三十里,有良田百顷,吾修书与太守,可令诸君屯田自养。" 山贼们望着他远去的背影,忽然觉得手中的刀,比鸿毛还轻。
建安十七年(212 年),张范卧病在床,望着窗外的落雪,对弟弟张承露出微笑:"吾生平不涉官场,唯愿天下清平。今曹公挟天子以令诸侯,终能定乱,吾死无憾。" 承握着他的手,触感如同枯枝 —— 这位曾让袁术不敢轻慢的名士,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