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灵帝中平五年(188 年),陈郡扶乐的暮春,十九岁的袁涣端坐在书房中,指尖抚过《礼记?曲礼》的竹简,父亲袁滂的属吏在门外踌躇再三,终于叩门而入:"公子,郡中功曹之职,非您莫属。" 他放下竹简,案头砚台里的墨汁尚温,倒映着窗外飘落的梨花:"功曹掌察举善恶,若自身不端,何以服人?"
次日清晨,袁涣身着素色深衣,步行至郡府。当他在功曹署案前坐下时,郡中素有贪名的小吏们面面相觑,陆续捧着辞呈叩拜:"小人德薄,不堪其职。" 月余间,二十余名奸吏自劾去职,郡府大堂的铜钟上竟凝着薄薄的灰尘 —— 自袁涣到任,竟无百姓击鼓鸣冤。时人惊叹:"袁君莅事,不怒自威,盖因心中有礼法之秤。"
初平三年(192 年),袁术在寿春大摆筵席,席间珍馐罗列,乐工奏起楚地乐章。袁术举着犀角杯,醉眼望向坐在末席的袁涣:"如今天下大乱,先生常言 '' 道德仁义 '',可曾见过刀兵之下的仁义?" 涣放下竹筷,起身长揖:"昔者孔子周游,陈蔡绝粮,犹弦歌不辍,何也?盖因道德乃人心之防,非恃以御敌,却能固国本。秦筑长城以拒胡,终亡于严刑;汉开文景之治,皆因尚德缓刑。" 袁术拍案大笑,酒液溅在锦席上:"先生欲以《周礼》治乱世,犹如以卵击石!" 涣正色道:"昔舜舞干戚,有苗自服;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,犹事殷纣。今将军拥兵自重,不讨董卓之罪,反效霸王之术,恐失天下心。" 满座皆惊,袁术却按捺住怒意 —— 他虽不喜儒生迂阔,却敬重袁涣的刚正,此后每逢议事,必请涣上座。
建安三年(198 年),徐州下邳城。吕布的大帐被夜风吹得猎猎作响,方天画戟重重砸在案几上,惊飞了烛火的光影:"刘备小儿背盟,先生速作书痛骂,以泄吾愤!" 袁涣握笔的手悬在竹简上方,墨汁在砚中荡起涟漪,映着吕布狰狞的面容。
"将军欲以骂辱折刘备乎?" 涣的声音平静如古井,"昔者蔺相如廷叱秦王,靠的是赵国之威;诸葛亮骂死王朗,凭的是道义之正。今刘备若为君子,必笑将军言辞粗鄙,不以为辱;若为小人,必以更恶之语相报,彼时辱在将军,而非玄德。" 吕布按剑逼近,甲胄撞击声刺痛耳膜:"先生欲效匹夫之勇,拒死乎?" 涣放下笔,抬头望向帐外的星空:"涣昔事刘将军,犹今日事将军。若异日去此,复骂将军,将军以为可乎?"
帐内突然寂静,吕布的瞳孔在火光中收缩 —— 他想起自己数易其主的过往,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