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灵帝光和七年(184 年),十五岁的荀彧身着青衿,随叔父荀爽踏入南阳何颙的府邸。堂前槐树荫翳,何颙正与宾客论及天下士,忽见少年长身玉立,眉目间自有一股清正之气,遂召至近前:"小儿可曾读书?" 荀彧对答如流,论及《公羊春秋》时,竟能引经据典,直指汉末弊政。何颙抚其背长叹:"此子有王佐之才,当为子房、萧何之亚!异日若辅明主,必能匡正天下。" 彼时的荀彧尚不知,这句预言如同宿命的刻痕,将伴随他在乱世中辗转二十余载。
中平六年(189 年),董卓废少帝的诏书传至颍阴,二十一岁的荀彧正任守宫令。朝堂之上,董卓按剑怒视百官,尚书卢植稍谏,即遭罢官。荀彧目睹此景,深夜归府,见案头《周礼》蒙尘,忽对仆从曰:"董贼豺狼,必以乱终,吾不可与此辈同朝。" 次日即辞官东行,路经颍川故土,见乡邻仍在观望,遂挨家劝诫:"颍川地处中原,北接冀州,南连荆襄,自古为四战之地。今黄巾初平,西凉军又至,此辈烧杀无度,留则必死。" 多数人眷恋田庐,唯有荀彧率宗族千余人北投冀州,果不其然,月余后李傕军破颍川,屠城三日,血流漂杵,未迁者几无噍类。
初平二年(191 年),冀州邺城。袁绍大帐内,荀彧手捧酒盏,听袁绍与郭图、审配争论是否追击黑山军。袁绍抚须沉吟,久未决断,荀彧悄然退席,对堂弟荀谌叹曰:"袁公外宽而内忌,好贤而不能用,色厉而胆薄,此成大事者乎?" 恰逢曹操在东郡大败黑山军,捷报传至冀州,荀彧展读军报,见曹操军令严整,赏罚分明,遂决意南行。
濮阳城下,曹操骑马迎候,见荀彧青衫素服,笑问:"闻文若弃袁绍而来,莫非嫌吾官微?" 荀彧长揖道:"明公首举义兵,刺董卓于洛阳,拒黄巾于兖州,此乃忠勇之士所为。袁绍虽强,终是冢中枯骨,何足恃哉?" 曹操大悦,执其手谓诸将:"昔高祖得子房,今吾得文若,大事可成!" 即日拜为司马,时荀彧年方二十九,而曹操已三十五岁,两人初见,便如鱼得水,自此开启君臣相得的二十年。
兴平元年(194 年),曹操征陶谦,留荀彧守鄄城。时兖州兵精皆随征,城中仅余老弱数千,忽闻张邈、陈宫迎吕布叛乱,诸城皆应,唯有鄄城、范、东阿三城尚在。吕布使者刘翊至城下,诈称 "吕将军助曹使君攻陶谦,速供军粮",城中人心惶惶。荀彧识破阴谋,急召夏侯惇引东郡兵来援,又亲登城楼,晓谕百姓:"曹使君待兖州如父母,吕布乃豺狼,若开门迎之,汝等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