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

首页

第125章 曹魏骨鲠名臣传:乱世直臣的忠烈与浮沉(1/7)

    汉灵帝熹平五年(176 年),清河郡的暮春,十七岁的崔琰正在演武场挥剑。他身姿挺拔如青松,剑锋过处,柳枝纷纷断落,围观的族中子弟发出阵阵喝彩。忽然,族兄崔林的诵读声从廊下传来:"君子不器,君子不器......" 崔琰收剑驻足,望着崔林手中的《论语》竹简,剑穗在风中轻轻摇晃,扫过他腰间悬挂的《韩诗》绢帛 —— 那是三日前他亲手系上的,起因是听到塾师讲解 "君子不器" 时,突然顿悟武夫之勇需辅以文墨之德。

    此后,演武场边多了一张木案,崔琰练剑之余,常握简苦读,墨汁染脏了剑柄,他便用布细细擦拭。中平四年(187 年),二十九岁的他辞别家人,与公孙方等友人负笈西行,至北海拜郑玄为师。课堂上,郑玄讲《尚书?洪范》"无偏无党,王道荡荡",崔琰正襟危坐,目光如炬,让郑玄不由赞叹:"此子有公辅之姿。"

    然而战乱打破了求学之路。徐州黄巾破北海时,郑玄率门人避于不其山,谷粮匮乏,不得不遣散学生。崔琰背着老师手批的《春秋左传》,在盗匪横行的兖豫之地辗转。某日在寿春渡口,他望着江心浮尸,衣袋里的《韩诗》被雨水浸透,字迹模糊成一片,却在心中愈发清晰 —— 武能止戈,文能载道,方是君子所为。四年后归家,他将佩剑埋入庭院,换作七弦琴横陈书案,琴弦上系着当年断剑的穗子,成为武心向学的印证。

    初平二年(191 年),袁绍的黎阳大营里,崔琰望着辕门外横陈的尸骸,铠甲上的血迹已干,却不及他眼中的悲凉。自袁绍辟他为骑都尉,已历三载,眼前场景让他想起《礼记?月令》"孟春之月,掩骼埋胔" 的训诫。他手握笏板,径直闯入中军帐:"昔文王葬枯骨而天下归心,今明公纵兵掘墓,暴骨荒野,与暴秦何异?" 袁绍手中的酒盏顿在半空,帐中诸将皆惊 —— 从未有人敢如此直言。绍虽不悦,却命人收敛尸骸,拜琰为骑都尉,眼中却多了几分忌惮。

    建安五年(200 年),袁绍屯兵延津,准备南渡与曹操决战。崔琰再次进谏,声音如冰:"天子在许,民望助顺,明公当奉天讨逆,而非拥兵自重。若执意南下,恐重蹈暴秦覆辙。" 袁绍拍案而起:"竖儒安知兵事!" 然而月余后,官渡败讯传来,袁绍望着断弦的古琴,想起崔琰的谏言,悔之晚矣。袁绍死后,袁谭、袁尚派使者带黄金百镒至崔琰府中,他却称病卧床,使者见其案头摆着《春秋》,竹简上 "兄弟阋墙,外御其侮" 八字赫然在目,只得悻悻而返。

 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