操的宠妾殷勤问候,对部下宽厚仁慈,甚至在曹操出征时痛哭流涕,赢得 "仁孝" 之名。当曹操最终决定立曹丕为太子,曹植还在酒肆与人斗诗,直到丁仪哭着来报,才惊觉大势已去。
曹丕继位后,对曹植的猜忌从未停歇。黄初二年,监国谒者灌均上奏,说他 "醉酒悖慢,劫胁使者"—— 明眼人都知道,这不过是欲加之罪。曹丕念及母亲卞太后,只是将他贬为安乡侯,却在诏书中冷冷写道:"植虽有才,然任性而行,难担大任。"
此后十年,曹植如同被放逐的候鸟,从鄄城到雍丘,从浚仪到东阿,不断徙封。每到一处,他都住在简陋的王府里,看着门口寥寥无几的卫兵,听着远处传来的童谣:"曹子建,七步诗,才高八斗无人及。" 心中的愤懑化作笔下的文字,《洛神赋》里的 "凌波微步",《七哀诗》中的 "明月照高楼",看似写美人、叹离别,实则暗藏对政治生涯的无奈。
太和三年,曹植被封为陈王,此时他已 40 岁,两鬓斑白。看着曹魏与吴蜀的战事不断,他再也按捺不住,连上三疏,请求为国立功。在《求自试表》中,他写道:"臣愿执戈前驱,哪怕血染沙场,也要像班超一样马革裹尸。" 甚至愿意 "捐躯赴难,视死如归",言辞恳切,读之落泪。
可惜,曹叡对这位叔叔的才华始终忌惮,每次都以 "王体贵重,不宜远征" 为由拒绝。某次朝会,曹植被允许列席,他望着金銮殿上的侄皇帝,刚想开口谈治国方略,却见曹叡顾左右而言他。退朝后,他仰天长叹:"原来在陛下眼中,臣只是个会写诗的木偶。"
曹植的一生,是诗人的天堂,却是政客的地狱。他的诗,既有《白马篇》"捐躯赴国难" 的豪情,也有《七步诗》"相煎何太急" 的悲凉;他的赋,《洛神赋》写尽人间至美,《登台赋》暗藏治国理想。但在帝王家,这些都成了危险的存在 —— 曹丕曾命他七步成诗,否则处死,他却在七步内吟出 "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",让曹丕颜面尽失。
景初三年,曹植在陈王封地病逝,年仅 41 岁。临终前,他让仆人取来《曹子建集》,轻抚书页叹道:"此生若为文人,足矣;若为皇子,悲哉。" 他的葬礼极为简朴,只有少数文人前来吊唁,却在死后百年,成为建安文学的代表,被誉为 "建安之杰"。
曹彰与曹植,如同两团火焰,一团炽热如铁,一团绚烂如霞,却都在帝王家的冰窟中渐渐熄灭。曹彰的勇猛,让他在战场上无往不胜,却在政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