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灵帝熹平五年(176 年),清河郡的演武场上,十七岁的崔琰正一剑劈断碗口粗的柳树枝。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麻布短打,腰间挂着半旧的青铜剑,头发用草绳随意束着,活脱脱一个乡村武痴。直到 23 岁那年,他突然被推举为乡正,看着衙门里堆积的《论语》竹简,突然一拍脑门:"靠拳头能打服人,靠道理才能管好人啊!"
这一悟,就是六年苦读。29 岁时,他居然带着几个兄弟拜入郑玄门下,成了名震山东的大儒。可惜赶上黄巾之乱,老师带着他们躲进不其山,结果粮食断绝,郑玄无奈遣散学生。崔琰背着半套残卷,从山东走到安徽,又从江苏晃到湖北,整整四年才回到老家,鞋底子磨穿三双,却把《诗经》《尚书》背得滚瓜烂熟。邻居见他整天抱着琴摆弄,背后嘀咕:"这小子怕不是读书读傻了?"
初平二年(191 年),袁绍的征召令送到清河,崔琰一拍大腿:"终于能试试拳脚了!" 结果刚到冀州,就撞见袁军挖人祖坟充军粮,尸骨散了一路。他当场冲进中军帐,把笏板往桌上一摔:"孙子说过,士兵不教化,武器不锋利,打仗就是找死!您看看这路边的白骨,老百姓都盼着您学周文王埋枯骨,不是看您挖人祖坟!" 袁绍脸涨得通红,半天憋出一句:"先生说得对,赏骑都尉!"
建安五年(200 年),袁绍在黎阳屯兵十万,准备和曹操决战。崔琰又来泼冷水:"天子在许都,百姓都盼着王师,您不如守好地盘,发展民生,搞什么决战?" 袁绍当场甩袖:"书生懂个啥!" 结果官渡惨败,吐血而亡。临终前估计肠子都悔青了:"早听崔琰的,何至如此!"
建安九年(204 年),曹操打下冀州,拉崔琰当别驾,兴奋得像捡到宝:"刚查了户籍,冀州能征 30 万兵,这下兵源不愁了!" 崔琰却板着脸:"明公啊,天下分裂这么多年,袁家兄弟打得冀州尸骨遍野,您不先安抚百姓,反而算着征兵数,这是百姓想看到的吗?" 曹操当场愣住,周围宾客大气都不敢出,只见他突然起身作揖:"是孤考虑不周,先生教得好!"—— 能让曹操当众认错的,整个曹魏找不出第二个。
曹丕当世子时,天天带着侍卫去打猎,车马践踏农田。崔琰直接写了封千字长信,从《尚书》骂到《春秋》:"袁本初家那么有钱,儿子们天天打猎享乐,结果怎样?亡了吧!现在主公在前线拼命,您却沉迷打猎,对得起谁?" 曹丕吓得够呛,赶紧烧了新做的猎装,回信跟小学生写检讨似的:"猎装已烧,